和六岁的儿子开展“精读”收获满满

前几日有一老同学对我说,都说多读书自然有用,可是我却觉得我年少时读了很多书却没什么用啊!我一时愕然,没想到有这样对读书的评价。但是老同学一定是真心而说的,我禁不住思量了很久。

的确,同时在读书的两个人,看似都津津有味、沉浸其中,似乎都在书籍的世界里得到了收获。但的确有人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;而有些人读书犹如蜻蜓点水,浅尝辄止,书到用时却如浮光掠影般无迹可寻了。

看来,书怎么读,是非常重要的。

恰巧在微信中看到一篇文章,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读书这件事。文章说,62岁的化学家、电脑专家李宁先教授,用了三年自学中医,治好了自己严重的心脏病。三年就攻克了中医,这学习的效率绝对是超凡脱俗的。

我也十分喜爱中医,不知从何学起,连忙看看李教授是从什么医书开始学起的。然而李教授却说:“学中医追着书读是错的,不能以书本为中心,应该以问题为中心。研究问题,不是研究书。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死学,我们应该学习医生的思路方法论。”李教授的意思是说,中医书籍浩如烟海,如果按照医学院的学生那样一本本读,可能书未读完身先死了,而只针对一种病情遍阅医书,有的放矢,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。

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就能理解这个意思了。请先看这张图10秒钟。

现在回答三个问题:

手表的秒针指向多少?

手表显示星期几?

表盘上有几个指针?

为什么很简单的问题,我们都有可能回答不对?那是因为整个图含有的信息量非常大,我们的大脑在看图的时候,注视一会儿不可能每个点都记住。所以,如果我们没有带着问题去看,我们的收获是很小的。当我们带着问题去看时,注意力会集中关注我们所想要获取的信息,轻而易举就会解决我们的问题。

阅读也是这样,为什么同样是那几本教科书,老师出的题有些孩子轻松答对了,有些孩子考试完了翻书都找不到答案呢?就是不会带着问题读书,不会精读。

目前儿童图书数量众多,很多家长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多读几本,尤其在小花生书友会上看到大家的书单和书评,更加有阅读数量的压力。而我觉得,孩子的阅读不能只追求数量,一定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,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得到书籍的滋养,在读书中健康成长。

精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,指深入细致的阅读,读书时要细读多思,反复琢磨,透彻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,从而吸收精华,领会要义。

叶圣陶先生说:“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,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,那么,精读了一篇文章,就可以带读许多书。”这句话正是我多年以来的读书感悟,一定要经历了精读的过程,才能更好的泛读。因为,精读让自己熟知了作品的主要脉络,这样再拿到一篇新文章时就知道从哪里找主题、主角、主要情节等,才能一目十行,而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本书。

我儿子今年6周岁,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。他从4岁开始自主阅读,看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书,我基本上没有直接参与他的阅读,只是协助他不断加大读物的难度,以帮助他提高阅读能力。在阅读这件事情上,我从来不把数量当做追求的目标,我对他的阅读衡量主要有三点:要保持持续增长的阅读兴趣;阅读中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:识字水平、理解能力、阅读速度;知道从书中寻找知识的方法。

这两年多,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热情,每天读书时间超过2小时。这个暑假,我觉得他应该实践一下精读了,于是我开始策划参与他的阅读。

我觉得精读应该是有前提的。首先孩子有独立阅读的水平,其次他能够阅读较长的内容,那种没几行字的绘本不存在精读的空间。如果你发现孩子对一本内容丰富、篇幅较长的书有了浓厚的兴趣,并坚持了很长时间,这就意味着精读的时刻来到了。

半年前,我儿子开始听爸爸给他讲三国演义的故事,看到他很喜欢,就给他买了《三国演义连环画》和《漫画二十四史-三国志》等图书,他几乎每天必看,十分入迷。不仅喜欢看三国的书,而且喜欢听儿童版的评书,几乎听了几十遍,日常也总和我谈论其中的人物、情节,如果碰到一个小朋友也熟悉三国演义,他就开心的不断交流。这时候,我开始计划和他深入地精读一下三国。

一天,他和我说起三国的时候,我问他: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故事和数字有关吗?一听到这么有“难度”的问题,他很开心,掰着手指给我讲:桃园三结义、三顾茅庐、水淹七军……看到他这么感兴趣,我连忙说,慢点说,妈妈给你记下来!于是我记下了第一张关系图。

之后,我们又制作了饼状图,魏蜀吴三国有关的战役,顺便给他讲了一下这种关系图表达的意思,我们俩又画又写又剪又贴,忙活了半天做好了。儿子很有成就感,并且总结了很有思考的一句话:“我觉得三国里面写蜀国的真多呀!写东吴的真少呀!”我连忙说,这就是文学作品里的主角和配角呀!你再看看,蜀国里面谁的故事最多呢?是刘备、关羽还是诸葛亮?

他很认真地数了数,发现诸葛亮的故事最多,于是很开心,以后和小朋友一块玩的时候总是要扮演诸葛亮,因为他是“主角”、是最重要的人。

之后,我们一有时间就把三国里面感兴趣的人事物故事等制作成图画、图表、关系图、思维导图等等,比如他把大将的兵器都画出来,把各个国家的大将和谋士都列举出来等等

后来有一天,他受了《舒克和贝塔老鼠报》的启发,和我一块制作了《三国演义报》,深入研究三国故事的乐趣越来越浓厚了,而且在这些制作过程中,他也不断发表自己的感受,比如我问他,张飞为什么打督邮?他不假思索地说:督邮太没有礼貌了!我内心忍不住笑,可是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,一个真正童真的评论,我很开心他能提炼出自己的看法。

以下是我们共同完成的部分图表,如果家里来了客人,我们也邀请客人一同制作:

《三国演义》作为精读的对象,一下子就俘获了孩子的心。我很庆幸自己选对了方向,让这场精读可以延续很久,使内容也触及到了十分丰富的知识,比如有关三国的成语、有关三国的诗词,有关三国的歇后语,有关三国的俗语,有关三国的旅游风景地等等,数不胜数,这绝对是植根于国外文化的儿童文学无法比拟的。

我和儿子在长江边上,念着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寒冷的夜晚在家里边活动四肢边和爸爸学唱“要学那猛张飞呀,当阳桥头勇!”哈哈大笑;三国给了我们很多乐趣。

有一天,我让儿子听《梁祝》,并让他指出古琴和二胡的声音,我告诉他有一句话叫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,这个周郎就是“周郎妙计安天下”的周瑜,在古代音乐修养是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素质,他于是很开心地和我听各种名曲。他平时不喜欢绘画,逢画必画火车飞机,其他的都没兴趣。于是我就和他在家画“袁氏大旗”,他看到很多大将身后有一杆旗帜,也兴趣盎然地去画。

精读了三国之后,他对兵器也有了浓厚的兴趣,每次在外面看到卖兵器玩具的都要上去指点一下刀枪剑戟的区别。走在公园里犯懒了不想走,我就跟他说:看,前面树林里有一哨人马,是不是张飞的伏兵?他立刻就撒丫子向前跑,冲啊!别让曹贼跑了呀!这样的乐趣随时就有。

我们出门旅游的时候拜了很多的关帝庙,在很多饭店商店也有供关羽的,他就很惊讶的问我为什么。我问他,你见过吕布的庙吗?吕布武艺那么高强,后世怎么没有人拜他,而那么多人拜关羽呢?随后,我就给他讲桃园三结义的“义”,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做人品质。这对他影响很大。有时候我问他,你想做关羽还是吕布啊?他马上就会改变做事的方法。 

试想一下,有什么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在孩子的世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?只有本土文化才有这样广泛而深入的力量。让孩子从小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、浸润,精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条重要途径。所以,如果孩子有精读的兴趣和能力,不妨引导他去逐步地尝试精读,这绝不是拔苗助长。当然,精读之前选好作品至关重要. 。

RIPRO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,极致后台体验,无插件,集成会员系统
胡杨网 » 和六岁的儿子开展“精读”收获满满

发表评论

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

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